找到相关内容429篇,用时2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探索梦的奥秘(1)

    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和身识)融入意识,意识融入阿赖耶识,身心进入沉睡状态  此即是风融入识;无任何分别,完全沉浸于虚空般氛围  此即是识融入光明。  这里所讲的光明,如果我们梦中已能清明认知,那就有...方面的基本知识之后,我们转入正式话题,谈谈梦是如何产生的……  印度仙达薄日大师讲到梦的产生时说,“于此增相阿赖耶,唯生意识即成梦。”这颂偈词是说,阿赖耶识中生起意识是梦形成的基础。而意识包括有无分别...

    丹增嘉措活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5344663.html
  • 希阿荣博尊者五台山随行记

    ③,于近万弟子前传讲佛法时,每一次提及自己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时,定双手合于胸前,数数哽咽,不能自已。   忆念自己的大恩上师时,二位圣者的行仪是何等的相似。圣者们此时的心境以凡夫的分别根本无法了知...尊者一行人来到了寺内供奉五方文殊的正殿。  这五尊文殊佛像,乃是文殊菩萨应不同众生的根基而示现的不同显现。佛像分别手持象征智慧与方便双运的宝剑和青莲花;象征慈悲与智慧双运的弯弓与利箭;而佛像身后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1645034.html
  • 后秦僧肇的“法华三昧”禅法与陇东南北石窟寺的七佛造像

    ,有“求”、“责”、“  明”、“知”之作意,故谓初做意观。下文之“既无往返之  微朕,有何物而可动乎”则为由作意转入三昧正观,以不用  再起分别故。最后“旋岚偃岳而常静,江河竞注而不流,  野马...─  护本《正法华》与罗  什本《妙法莲华》的内容,来寻找其出处。  一、〈观〉文: “当释迦摩尼佛于耆阇崛山”,护本  作“灵鹫山”,什本为“耆阇崛山”。  二、 〈观〉文: “一切诸佛各有一生...

    赖鹏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4645574.html
  • 净影寺慧远的净土思想(1)

    。 由于这些土是源自究极真实,为妙净离染 ,常恒不变,故称“真净”。 又初地以上的贤圣无缘、无定 执、无分别, 由是其所感得的净土是没有相状、定所和彼此 ...净土的 形相,情尚彼此不同, 求取互有分别,由是其所所感得的 净土,是有分限、方域和固定相状。 《大乘义章》进一步 界别出两种事净土︰ ─...

    廖明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1545996.html
  • 净明山人:中华禅随笔(2)

    !  慧思大师禅法的修证过程大要是:  1、知万法是幻而空外境的实执;  2、知身体是假而空四大的感受;  3、知心是六尘的缘影而空妄想分别;  4、一心化空,了无身心世界,于空不落觉受相;  5、...分别,是寂寂然而无作为,如此安住,叫做理观的契入方法。  行持的契入有四种行,其它的一切行都摄入这四种行之中,有哪四种呢?  一是报冤行;二是随缘行;三是无所求行;四是称法行。  什么叫报冤行?就是...

    净明山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2546131.html
  • 关河的三世学与河西的千佛思想

    “知物不去”等,有“求”、“责”、“明”、“知”之作意,故谓初作意观。 下文之“既无往返之微朕,有何物而可动乎”,则为由作意而入三昧正观,以不用再起分别故。 而“旋岚偃岳而常静、江河竞注...“三世”是在慧远向罗什提出问题的场合。《大乘大义章卷下,次问后识追忆前识并答》中,慧远质疑后可得追忆前(大正45,页138),罗什的回答言及三世的本质: “如般若波罗蜜中,佛告须菩提...

    赖鹏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1546586.html
  • 法眼宗禅诗

    回答是同、是别,只要一开口,就立即陷在同别的差别对待之中,不是落有便是落无。要明心见性,就必须否定见闻之知,必须破除这种分别。地藏竖起二指,即表示文益还没有破除同别的对待观念,没有见性。由同别诘问出发...古今于一。 ……无刹不彰,无尘不现”《德韶》。 德韶特意拈提出“见与不见”、 “会与不会”两种情况,分别代表世俗之知和般若无知,指出只有用般若无知来观照,才能领略华严宗毛端集刹国、须弥纳芥子的要旨。 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346908.html
  • 关河的禅法--中国大乘禅法的肇始

    ,以不用再起分别故。 而文末之“旋岚偃岳而常静,江河竞注而不流,野马飘鼓而不动,日月历天而不周”四句则为现量境界之成就。 页108 第二段观文则由“今若至古,古应有今”至“四象风驰...乃是罗什由僧伽罗叉等七家禅师的禅法中抄集而来。在这七家中又可细加分别: 初观媱恚痴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。 五门中初三门:第一治贪欲法门、第二治嗔恚法门,第三治愚痴法门皆是...

    赖鹏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1047283.html
  • 莫把禅学当禅那

    菩提。今言坐者,不起为坐。今言禅者,见本性为禅。所以不教人坐身住心入定。大乘禅定是不用心、不看心、不看净、不观空、不住心、不澄心、不远看、不近看、无十方、不降伏、无怖畏、无分别、不沈空、不住寂、一切...是如来平等法身。依此法身,说名本觉。何以故?本觉义者,对始觉义说。以始觉者,即同本觉。”21   因此,分别生灭心体中的觉性。“所”说的“觉义”,不是别的,只是“心体离念”。远离虚妄分别)的心体,...

    释圆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5147871.html
  • 净影寺慧远的心识思想

    妄识为生灭无常;在证道后,第七妄识为常住不灭。要对治这执见,必须指出第七妄识本性唯是愚痴和分别。在证道时,愚闇消灭,分别去除,那里还有妄识存留?  6.有人闻说第七妄识终于会消灭,便执言这定然消灭的识...。   一、八识   《大乘义章·八识义》开章说:   八识之义,出《楞伽经》。故彼《经》中,大慧白佛:“世尊,不立八种识耶?”佛言:“建立。”(注3)所言“识”者,乃是神知之别名也。随义分别,识乃...

    廖明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4548128.html